最近不知是即將邁向30大關前的重整腳步, 還有重新遇到多年前曾互相喜歡的Steff, 讓我開始回顧自己20幾的歲月.

 

有時候人生機緣很神奇, 就這麼一個轉身一個遲疑一個錯過, 我們花了七年的時間才重逢.

我的20幾, 似乎有點漂泊, 而這一切都是自己從來沒有事先計畫過的事情.

 

 

一個很偶然的機緣(只花三天就決定了, 準備.申請.批准)出國當交換學生, 

21歲那年, 我們五個先前互相不認識的留學生就這樣一起扛著大包小包的行李, 來到天空很藍, 街道很乾淨, 房屋很可愛的北歐, 這個我從沒想到自己一輩子會到的地方.

那一年, 脫離了熟悉的生活環境和語言, 我們要強迫長大要學會了自己打理生活大大小小的生活.

先從學會認識超市各種食物, 由學姊帶著認識實惠又好煮好吃的好物.

奔波於學校.銀行.移民局, 在每次問到答案都不一樣, A說需要B, B又說需要A的情況下, 最終申請到每一樣需要的文件. 

買二手腳踏車, 後來學會爆胎了, 烙輪都自己動手修.

一下子突然要接觸好多好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交換學生, 一起上語言課, 傍晚參加活動. 從來就英文不太好的我, 學著拿著啤酒時要用英文聊些什麼. 開始那時候總是問了一輪你是叫什麼名字, 哪一國人, 讀什麼專業, 為什麼會來這裡, 就開始詞窮低頭喝水. 

記得全英文授課的每一堂課, 能聽董70%就偷笑了, 總是因為太過專注聽英文而用腦過度常在半堂課左右就睡著了. 好不容易過了幾個月慢慢聽懂瑞典教授的英文, 卻從來都聽不懂印度同學的上課發問.

在台灣似乎很習慣和自己個性興趣相投的朋友混在一起, 出國之後也開始學著跟完全相反的朋友有密集的相處.

就在跌跌撞撞中慢慢摸熟了環境, 學習, 和周圍的朋友, 完成了學位.

 

就在學位完成之際又開始苦惱人生的下一步, 出門在外, 又不會說人家的母語(瑞典語), 要找一份工作的機率真是難上加難.

加上歐盟有保護政策, 總要先證明他們都完全找不到自己國家的人了才能雇用你. 

不過茫然歸茫然, 無助歸無助, 沒有人脈歸沒有人脈,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全力以赴吧, 就算結果是令人失望至少自己盡力過了.

於是我開始學著寫英文簡歷, 寫英文cover letter, 寫論文那半年每天當作吃水果一樣照三餐找找工作丟丟履歷, 雖然大多是石沉大海.

所幸當時與一些要好的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印度朋友, 那英文書寫層度實在是個漂亮, 還借我參考, 幫我修正, 還與我練習英文面試的應對進退.

感謝他們的幫忙, 當初只好自己畢業後一個月的時間找工作的自己, 順利的接到一個面試也就成功應上了.

 

好不容易才花一年半多時間熟悉了一個環境, 又認識了一群朋友,

23歲那一年, 為了在另一個城市的工作, 我將所有的家當裝進一個行李箱, 拉著它做了五個多小時的火車來到又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城市.

這一次我只有自己一個人, 沒有學長姐, 沒有同期一起過去的交換學生, 沒有認識任何人. 我坐上計程車到公司報到, 我從網路上的租約找到了當時的房東讓我入住. 就這樣像一段新的人生又重新開始了...

讀書和工作有本質上的不同, 讀書時有許多各國的朋友但其實沒有太多要好的瑞典人, 工作時倒是以1:30的比例一枝獨秀成為部門中少數的非瑞典人,

在那個一開始沒有認識任何能說中文的環境中, 記得自己在公司也說英文, 回家也說英文, 曾經作夢夢到自己大喊我好像有人可以用中文跟我聊天!

很幸運的是自己遇到了很不錯的老闆, 非常的技術化, 也不居小節, 更希望你能夠和其他瑞典人一樣把寫程式當成好玩的東西那樣有熱情.

遇到了很隨和的女房東, 共用廚房和浴室的日子, 我們在餐桌中互相分享了很多見聞.

工作的那幾年, 生活圈的朋友從20幾到50,60都有, 沒有出國大概也很少機會要跟年齡層跨這麼多的朋友交流吧,

 

沒有認識任何朋友的寂寞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當你敞開心胸用微笑和活潑去迎接新朋友卻發現年輕的女生更重要的是學會保護自己.

並非所有對你伸出友善的手的人都是善類, 更不是你什麼都沒做就不會被別人的伴侶當成假想敵, 

曾經想把每個人都當朋友又因為一些讓我心灰意冷寧願把自己關起來寧願一個人在房間上網,

人生中第一次覺得就算語言相通卻不代表相處比較自在, 發現只能說英文的瑞典朋友的忠實與沒有負擔.

時間久了慢慢認識了很多好朋友, 童顏可愛的上海Jo小姐, 非常充滿理想的大哥, 很善良超愛寫程式的Seb, 一開始坐在我旁邊很搞笑喜歡一起買零食吃餅乾的mikael, 陽光愛跳舞的日瑞混血"櫻花", 好天氣很愛帶著我們部門三個女生出去外面覓食曬太陽的"R"先生, 笑聲很開朗的Angela, 雖然孩子都超過18歲但是心理年齡很年輕還愛打線上遊戲的J小姐, ...

因為有這一群人, 我才有機會參加瑞典的單身派對, 去玩瑞典人的帆船, 去跳瑞典流行的Swing dance, 還感謝房東沒有因為生小孩就把我們趕出來, 讓我有機會親眼看著從懷孕到1歲的瑞典人如何育兒. 

很多點點滴滴, 都令人懷念.

 

 

不管你去了多遠的地方, 交了再多的朋友, 家總是你永遠的牽掛. 想當初豪不猶豫地就申請出國念書, 然後誤打誤撞地就開始上班在瑞典一住就是五年,

26歲那一年, 我決定我要回家, 回到台灣, 我的故鄉.

雖然我聽說許多在台灣的工作壓力如何如何大, 假期很少, 工時很長, 等等..

只是我不太怕, 總覺得會不會在這個土地上用自己的語言, 會不會才能夠完全沒有限制的發揮.

我還記得朋友說過的一句話"那怕更辛苦, 但能用自己熟悉的語言, 吃個熟悉的食物, 就算罵著工作和生活的不如意, 還是比較爽快!"

 

在瑞典的環境朋友薰陶下, 與其他一路在台灣上班求職的朋友不同, 我已經從一個發誓不可能當家庭主婦的女生變成了如果有天自己有孩子會希望在頭幾年可以辭職在家好好陪孩子長大.

在瑞典, 生一個孩子父母能夠享有一年半400多天的育嬰假, 一歲之後的孩子也可以開始去公立托兒所.

因為這樣社會福利, 在瑞典周圍所有的同事朋友都是自己帶, 完全沒有聽過有隔代教養或是找私人保母等.

 

回台的自己, 抱著一種希望看看台灣最聰明的一群工程師聚在一起工作是什麼樣子的好奇心, 進到一個非常扎實的研發公司.

兩年半多的日子, 在台灣上班與瑞典有許多不同, 我開始感受到一些"文化衝擊", 但我也見識到令人敬佩的超強執行力,

對通訊本來完全一竅不通, 連GSM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我, 在公司系統化的訓練教育下, 我也能跟其他人一起開始解題, 分析, 腦力激盪. 每次把棘手的問題想出解答總是有種莫名的成就感, 看來我真的是適合當工程師的工程魂!

 

來分享一下瑞典與台灣公司文化的不同

1. 誰說工程師當久了一定要管理

在瑞典工程師的職涯可以分成3個完全不同的路線: Engineer, Manager, Project Manager. 在這三年路線上各自發展, 於是喜歡當工程師解問題的就可以一直當工程師, 然後擅長的領域隨著經驗越來越廣, 可以提供一些技術的指導, 誰說資深的一定要轉成管理職呢? 誰說會寫程式的人就會管人呢? 在這樣的系統下, 常常RD比主管更懂技術的事情, 所以RD權威就很大, 具有評估工作量和執行時間以及想老闆說不的權利.

  - 優點: PM和主管常要請教RD, RD較權威 

在台灣或是亞州, 一般工程師當久了會慢慢的升等做一些管理的事. 如果一個好的工程師資深到一定程度後, 沒辦法升上去做管理職通常職涯發展也會有種發展受限的感覺. 也因為當主管的通常都是早期開發的人, 比下面的新人更了解整體的架構和技術, 所以上面的人訂了schedule, 下面的人也就要乖乖的聽話吃下來. 也通常剛進公司總是先要從雜事做起, 慢慢越來越資深才能做較有技術價值的事情, 把雜事丟給新鮮的人. 

  - 優點: 管理容易; 缺點: 一個module總是做幾年就換個更新的人來接管

2. 生活休閒該高調還是低調?

在瑞典周一的中午, 總是會隨口問"How was your weekend?"互相分享生活中的娛樂與種種, 以前同事中興趣廣泛者眾多, 我們部門40多歲的資深PM既是私底下組band玩樂團, 夏天還騎重機上班, 有的秋天的時候有打獵執照會到森林中打麋鹿, 隔壁的同事常出海玩帆船, 有固定在跳舞的, 等等等.. 一個50人的部門裡總能聽到各種不同新奇的興趣喜好

在台灣的公司, 剛開始時有種不知為何如果過的爽千萬不要張揚的感覺, 所以開始的時候非常不習慣. 同事茶餘飯後聊的話題也多是那裡有好吃的, 哪裡的房價現在好貴等等. 不過日子久了之後我慢慢在社團中找到一片天, 總公司有2000~3000人的好處就是什麼樣的興趣都能聚成一股力量, 跳舞.玩樂團.打球,登山,攝影,志工等等.

3. 下班時間, 加班制度

瑞典每日上班八小時(實際上是7.45小時), 上下班時間能夠彈性自己控制, 有做滿就好. 一般有孩子的爸媽都是送孩子去上學順便上班七八點就上班, 四點半就開始閃人. 加班是印象中好像是每天的頭兩個小時2倍實薪, 後面開始是3倍時薪. 週日則是3倍時薪. 因為多數不加班的政策, 通常五點之後環顧四周已經看不到什麼同事了, 所以公司餐廳也沒有晚餐, 也不會有社團, 健身房, 大家都希望盡早做完盡早回家.

而我在台灣的公司因為普遍有加班現象, 好的是至少他有算加班費. 每日優惠午餐晚餐, 公司內有進駐旅行社,銀行,郵局,保險. 晚上有球場, 跑步機,社團等等. 出發點非常之好, 希望盡善盡美的便利服務讓大家不用出公司可以辦好所有的事情, 既有運動又有休閒, 有餐飲也有便利商店. 幾乎可以住在公司了. 這個情景跟之前從瑞典出差到三星的研發中心感覺好像.

4. 突發issue該怎麼處理

由於瑞典人都算得很清楚, 我現在50%時間屬於在a project, 30 %屬於b project, 20 % 屬於c project. 每次time report的時候就是要每天都分別記下花在每個project時間, 不能混在一起, 因為你為哪個project做事最終就是用那個project的錢. 那問題來了, 通常我們會研發一個project a, 等到一段時間過了研發甚至maintain期之後, 就不會再allocate那麼多resource在那個project上了, 可是如果是去年的project現在突然來了個大的客戶問題該怎麼辦? 我們就常常去找之前做的人, 對方總是說我已經沒有allocation在這個project上了, 你去跟我的主管談吧, 等你們談好確定allocation再說 (暫時放下手邊正在做的project, 等於delay目前的project, 你解決以前的project發生的問題). 這時候就是RD按兵不動, 看到兩邊PM開始出來橋, 看誰比誰可憐, 能夠動用這個RD來做事. 這系統是我所詬病的, 因為常接觸客戶問題的我們, 看看長著一個重大的問題, 卻誰也請不動, 最後問題放在那裏, 等過一陣子了只好回客戶說, no resource, 真是GG. 要不然就是客戶的問題解了, 緊接著新project就一波一波的delay.

在台灣呢, 那執行力效率是第一考量. issue來了, 趕緊解. 就算沒有issue, 在關鍵的release前夕大家也都要共體時艱盡量手機開通, 多多加班. 希望的就是隨時有問題來都能馬上支援. 至於project schedule呢? 那真是一個經典, 大部分的公司都是後來delay, 在這個超級行動派的公司schedule是訂來讓大家砍的. @@ 有句話說, "時間就像乳溝一樣, 不管如何擠一擠就有了". 每次project執行到一半, 上層開始開會, 每個步驟砍掉一點點時間, 整個就早了一個月兩個月. 下面的人哀怨歸哀怨, 只能默默的執行, 也怕最後砸在自己的手上所以都上緊發條把自己負責的部分趕完, 就這樣從上到下造就了超級高效率. 佩服佩服!

5. 工作是興趣還是飯碗?

那時在OS team, 瑞典上班給我一個很大的衝擊是感覺每個人都是熱愛寫程式才會選擇走這行. 就像我面試時老闆曾問我, 那你在自己的free time中做過什麼樣的project嗎? 我只能吱吱嗚嗚的說自己在網頁的課程中寫過幾個網頁, 然後他就回說可那也還是在課堂中, 不是自己主動去做的. 我內心OS"下課下班之後, 誰還想碰程式阿" 但瑞典同事們確實是個個愛寫程式的怪咖, 一年有五周的假期,不像在台灣是一窩蜂的出國旅遊, 他們常常選擇自己做一些個人project, 有個寫寫程式, 做自家裝潢, 整理庭院, 整修船, 等等. 也會在寫程式時, 試圖找一個最完美的algorithm, 然後在吃飯間討論著自己突然想到一個聰明的解法. 因為興趣而去做一件事, 是他們給我的正面的衝擊.

當然這項特質也是有他背後的社會體制造就的, 因為地廣人稀導致人力是相對昂貴的成本, 所以沒有一技之長都能找到一些收銀員,貨車,清潔工等勞力性工作. 他們這樣的工作並不會收入特別差, 記得當時在公司內幫我們拖地的阿姨大約是我一半薪水, 想想台灣勞力型和知識密集性工作的薪水應該是很多倍的差別吧. 另外他們並不流行像台灣一口氣就念到大學研究所再出來工作, 瑞典流行大學中間休息一年去國外走走看看, 甚至如果還沒有想要要走什麼科系, 也可以先高中畢業就出來上班, 特別是他們非常熱愛曬太陽, 許多人剛開始覺得當司機或是除草員等每天可以在太陽底下的工作很棒, 等做久了體會到缺乏挑戰性想要學點技術在開始念大學, 也完全不遲.

當時我在瑞典公司就有個新進同事, 40多歲曾當過10年的專業廚師, 後來毅然決然開始念CS, 後來進來和我們一起寫程式, 這真是興趣驅使工作, 而且永遠都不嫌遲的最佳典範.

 

說了這麼多, 我想不論人性化的工作還是壓力的工作, 凡事都有一體的兩面, 有一好沒兩好. 就我的感覺是, 瑞典那樣重視RD工作品質的環境很適合做先進科技的研發, 給人較長時間的project, 相對能發明一些新的東西, 但代價是當他投入的方向錯了, 體制上的總總問題也是讓他如巨輪難轉彎般有很長的陣痛期. 而台灣是相對年輕新銳有衝力的公司, 能夠用更短的時間做出別人做出來的東西, 追趕上很厲害, 只是求快亦有快的代價, 也許那是我們還很難像歐美般發明出新東西的原因, 好處是現在市場上一出現某樣東西, 我們都是能快狠準的馬上跟上. 這些是我這個在小小螺絲釘在兩個國家手機研發公司的體驗. 

 

在台灣長時間的工時下, 開始時我還動力十足, 久了之後慢慢開始覺得疲軟, 我很佩服能夠在裡面一路走過來的前輩. 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決定要休息, 也因為發現工作這麼難請假, 所以想好好把握這段休息的時間, 我到南美探險, 陪媽媽一圓到加拿大的夢想, 又到蒙古當志工一圓自己的夢想. 其實我雖然喜歡解問題, 但又很喜歡與人接觸, 某個程度上工程師不太需要接觸人, 常常一天坐在電腦前好幾個小時的生活型態讓我悶得發慌. 透過公司內部的志工社, 我發現自己更希望從事社會福利團體的工作, 我記得那好幾個很疲憊的周末, 我拖著疲憊的身軀起床參加一開始就報名了的志工活動, 每每參加完卻有好多感動慶幸自己沒有窩在家裡補覺.

我是這麼想的, 也許是因為大學曾參加山服, 較深入接觸原住民, 我發現一樣都是在這塊土地土生土長的台灣人, 可是他們卻有普遍教育沒有平地人高的問題, 導致最後只能從事相對勞力的收入不高的工作, 最後孩子的教育也相對較不好, 如此形成了一個難以逃脫的貧窮循環. 當我們從小就說國語, 五六歲開始還有幼稚園可以去玩去上課, 他們是說著母語, 上小學開始中文等於是他們的第一個外語, 接著在是英文, 數學, 想想怎麼可能跟平地人公平競爭呢? 一個人一路求學並不單單只靠個人的努力, 佔盡了很多城市中的資源, 重點學校的資源. 難道偏鄉的孩子比較笨嗎? 為什麼他們的升學率會差那麼多? 我終於才懂原來我所擁有的學歷和能力, 是靠社會上的許多資源與許多人的幫忙而成就的, 那麼一個社會栽培了一個個人才, 難道只是為了讓大家用自己的能力去掠奪更多的資源占為己有嗎?

於是我離開了, 離開了一個環境中經常在討論"為什麼我得到越來越少"的地方? 我想要去一個每天都能想著"我可以做什麼讓別人過的更好?"的環境, 這是我的夢想, 也是還在不斷摸索的路上. 謝謝這一路上曾鼓勵我陪我的人, 也謝謝一直為我擔憂的家人和朋友

 

 

後來遇上的Steff, 多年前我們曾在瑞典當交換學生, 那時偶然下我們湊成一組一起做實驗, 許多的下午我們在電腦前擠破腦汁一起完成作業, 也和其他同組的交換學生一起玩一起煮飯一起瘋瘋癲癲, 那時我們在彼此心裡都留下了美好的影子, 卻誰都沒有說出口. 事隔多年, 早已人間失聯的我們因為facebook又重新有了連結, 也再次跨出見面的那一步, 相隔七年半我們再度聚首, 緣分這次讓我們能夠重逢, 也因為這得來不易的緣分我們都決定這次要好好珍惜不放手.

 

 

就快滿30歲了. 想像中即將滿30應該會帶點憂傷或焦慮, 可是卻我心中充滿了感激.

過去這一年, 人生快轉地簡直像一場電影一場夢: 辭職, 南北美旅行, 蒙古志工, 與多年好友重逢相戀, 開始德國生活, 學德文, 找工作..一年前的自己, 應該連作夢都沒想到, 後來的自己會去南美洲, 會去蒙古, 甚至到德國生活.

謝謝我的家人, 我常丟變化球給你們, 你們有時念歸念, 擔心歸擔心, 但是最終總是相信我的選擇, 在背後支持鼓勵著我.

謝謝老天爺, 奇蹟般緣分讓我和Steff相隔七年半重逢. 我們跨越了半個地球的距離, 半年過去, "工作. 簽證. 語言" 這些當初感到茫然無助的問題如今都已一一克服. 

謝謝Steff的體貼和相知相惜.

謝謝Steff的家人也很疼我.喜愛我.

 

20歲以來~

2年的Linkoping生活,

3年的Lund生活,

放棄歐洲生活, 回台的3年上班時光,

1年的全世界趴趴走

德國的全新開始

 

想來有點漂泊, 搬過多少次家,

多少次只有一個人搬著兩個行李箱,來到一個人也不認識的城市, 不會說的語言, 從頭開始. 

短短10年好像過了好幾個人生.

 

很慶幸自己那點固執和勇敢, 帶著自己走出許多人猶豫而不敢踏出的步伐, 給我各階段精彩的體驗.

很慶幸沒有因為害怕而放棄想做的事, 

很慶幸這一路讓我遇到了許多可愛的朋友.

20多歲的自己, 沒有對不起自己, 沒留下什麼遺憾

 

很一段時間, 我不斷想判斷究竟在歐洲生活好? 還是台灣好?

歐洲的work life balance, 慢生活步調, 早下班陪家人, 自然環境

台灣的母語, 美食, 朋友家人在身邊, 對土地的認同感

我苦思許久難以決定, 甚至我放棄瑞典的工作和永居, 回台灣工作. 

後來我終於才懂, 其實不論在哪裡都有它的美好和憂愁,

如果認真想著它的好, 都能活的暢快; 想著它的缺點, 也都可能讓自己活出一肚子憂鬱.

生活的快樂與否, 最終不是生活在哪裡, 而是取決於人, 取決自己的心態, 取決和誰再一起.

我終於破解了這道題! 沒想到這麼簡單的問題, 讓我苦惱了這麼久. 

 

現在的自己很知足, 有個喜歡的人相伴, 有個感興趣的工作, 生活在很美的小鎮, 生活簡單而美好.

並沒有因為30歲而恐慌, 可見的未來有許多計畫等著要去實現,

我很喜歡也享受現在的自己.

 

30歲, 是漸漸成為別人的依靠, 為了我想照顧的人, 要變得更勇敢寬容. 也願未來種種挑戰都能樂觀堅強面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ida04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